“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1年10月11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了主题为“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线上工作坊,邀请了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吴驷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俞晓威博士作为主旨发言专家,围绕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以及如何借助北京冬奥会拓展中国冰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编辑部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
“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
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1年10月11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了主题为“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线上工作坊,邀请了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吴驷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俞晓威博士作为主旨发言专家,围绕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以及如何借助北京冬奥会拓展中国冰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编辑部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
《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编审在论坛开场白中说,中国是低纬度国家,民众对冰雪运动与冰雪文化比较陌生,只有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入冬以后,会形成冰雪环境,生活其中的人们对冰雪有切身感,从小喜爱冰雪运动,对冰雪文化可以说三道四,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对于“冰雪”仅仅是概念,或者是有一份飘雪的好奇心。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后,冰雪运动与冰雪文化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习总书记“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下,“北冰南移”“北冰南展”的宣传,也产生了有效的传播学意义。国际雪联的数据说,世界冰雪运动的各行各业人员,总数只有2.7亿。“中国三亿人上冰雪”就为世界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冰雪运动人口,这是一个体育大国的标志。大型赛事与中国的社会群体行为有很强的关联度,北京冬奥会是否会出现超体育价值的社会效应,我说一个切身感的体会,今年六月下旬去张家口,参加北京冬奥会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冰雪体育旅游拉动体育产业的研究项目论证,去崇礼雪场参观,原有的三大雪场近年来都是挣钱的,除了北方消费者,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者占了很大比例,有一个典型标志就是消费者的中产阶层特征。中等收入群体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是自然需求,还是时尚需求,抑或身份认知需求?这都是很好的讨论话题。冰雪运动具有独特的审美观赏视角,比如冰舞,冰舞的基本技术是芭蕾,冰舞的伴乐是世界名曲,冰舞的叙事方式是舞台剧,冰舞表演的场景是有梦幻效应的童话世界,冰舞的人体雕塑感、身体塑造与动作展示的奇观效应都值得关注。冬季体育运动体现出人体与雪、冰的独特关系。我们如何充分地借助北京冬奥会作为大型赛事被赋予链接区域空间、产业、行政资源的新功能,有效地策划冰雪文化消费形成体育产业规模效应?以上是我们在准备这个论坛时做的思考,想听听专家们的意见,后边的时间留给专家主旨发言。
吴驷从一个故事引发大家对冰雪的感受。他说,人类今日的壮举之一不是登珠峰而是滑下珠峰,200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探险家卡尔尼察用5个小时的时间,从海拔8848米的珠峰之巅滑到山脚的营地,成为滑雪征服珠峰的第一人。卡尔尼察用了整整一个月才登上珠峰,滑雪而下却只需5小时。可见冰雪运动的魅力源自对摩擦力的挣脱。他还从哲学家、小说家和艺术家的文本中,摘录了有关冰雪运动的言说,萨特喜欢滑雪,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说,在雪地上行走是件苦差,但滑雪却是件乐事。从现象学上来讲,雪本身在你脚下变化,不将自己展现为黏滞和附着的东西,而是变得坚硬与顺滑。雪托着你,而你在上面流畅地滑过,像爵士歌曲的音符一样轻松。东野圭吾的小说《风雪追击》,将缜密的故事逻辑与快节奏的滑雪运动结合起来,带来一种奇特的、快节奏的、充满紧张感的阅读体验。草根歌手庞麦郎的歌曲《我的滑板鞋》,虽说是讲轮滑的,但也能诠释冰雪运动的奇特的、快节奏的、充满紧张感的特征。
吴驷讲到冰球比赛中有趣的打架现象,冰雪运动的速度感令人热血沸腾,肾上腺素飙升。冰球比赛是一项充斥着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摩擦与冲突”是其标志性的特征,于是冰球一度被称为“最野蛮的运动”,展示了运动员孔武有力的男子汉形象。专司打架角色的“执行者”,往往也是球队的明星,有着很多的崇拜者。吴驷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冰雪运动魅力的呈现方式:举国效应、传播效应、商业效应。冰雪运动根植于生活,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冬季旅游已经是中产阶层人群的品质生活追求,如果再将冰雪项目融入其中,这种深度旅游的粘连效应和延伸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特色乡镇的建设中,应该着力开发“冰雪小镇”。
王智慧结合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的参赛经验,提出如何提升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的策略。首先,是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布局的整体性。我国以往参加冬奥会,项目布局上有局限性,这次北京冬奥会我们终于有了冬季运动项目发展整体布局的突破,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理念和思维理论的革新提供新的契机。其次,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促进国民的健康认识和冰雪文化启蒙,促进体育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相融通。第三,以社会资本积累与动员破解体育与城市发展困局,提升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影响力。落实“先土壤后庄稼”的战略原则,涵养体育文化,发挥文化的功能性作用,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以文化内生力量的更新与激活,改变传统的体育发展认知和定位。结合城市优势,发挥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禀赋,在互构中把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发挥到极致。对内将体育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构建起以人民为核心的幸福体育观;对外展现出浸润文化魅力与体育特色的大国形象,自内而外扩大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国内外影响力。第四,淡化区隔、提升认知,推动冬奥文化与冰雪文化由现代化向现代性转化。处理好冰雪文化自我传承与制度支持的关系。实践文化层面上,兼顾文化的模式性与可塑性,利用政策意义上的操作空间普及与宣传;认知层面上,调整冬奥会与冰雪文化各个要素的结构关联,通过文化引导改变消极文化因素的作用机制;自我传承和自我再造层面上,构建冰雪文化自我频繁接触和重复的环境,避免单纯提供介入性的制度性资源支持。
路云亭针对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的社会群体行为的关联度、北京冬季奥运会是否出现超体育价值的问题说道,由于国情所致,中国的群体性仪式活动相对稀少,那么就出现礼失而求诸野的现象,以有余而补不足。我们可以借一些仪式活动来补国家仪式的相对稀缺性。包括冬奥会在内的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种大型的仪式活动,其纪念性价值要高于其实用性价值。针对中产阶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问题,路云亭认为中产阶层在现代国家的作用很大。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坏事情。有了中产阶层,社会就会稳定下来。从欧洲和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来看,80%左右的中产阶层是秩序国家维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一个重要条件。针对“三亿人上冰雪”的问题,路云亭说要达到这个数字,则具有了仪式化、动员化、运动化三个特点。无论是哪一个特点,都是跟大众息息相关,具有高度的关联化,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普及、推广的目的。大众对冰雪运动的推崇,抛开身份后更多的应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然,而与阶层、身份等关联度不大。因为冰雪运动更多的是体现了均衡,无论是冰舞参与的性别、故事情节、剧情变化等方面无处不透露出均衡化的特点,尤其是在性别上,不同于大多数的夏季运动尤其是大型球类运动中更为体现出性别的均衡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女性的参与还略多于男性。对于冰雪运动自身而言,冰与雪还天然地净化环境、降低噪音,给人与动物都带来了欢乐感。最终,人们应该是从冰雪运动的自身属性和特点来看,冰雪运动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有其弱势,即精神强度较低。冰雪运动文化虽跟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猫冬"文化有所出入,但其作为体育的本质属性不变,在充分挖掘冰雪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冰雪运动所带来的文化消费,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推动冰雪体育旅游,从而促进群众消费,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则达到冬季运动所特有的持久力的文化符号。
俞晓威提出当我们在谈冰雪文化的时候,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按照一个研究的逻辑来进行这个问题的思索,我们在聊对策性问题之前,对成因或者对整个现状的描述,以及对整体事物的把控应该到达一个成熟和共识的层面。他在加拿大学习、工作多年,以一个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视角,介绍了加拿大冰雪文化。从加拿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出发,冰雪项目的开展是一种自发的生存需要,它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加拿大冰雪项目发展历史悠久,而它突出的娱乐性决定了冰雪项目的蓬勃开展。21世纪是人本的世纪,以娱乐切入对人本体的认同是加拿大冰雪运动文化给我们发展冰雪运动带来的启示。青少年冰雪俱乐部、社区、校园的冰雪组织,以及国家层面的优先扶持,使得加拿大不论在冰雪运动参与者的基数,还是竞技水平表达上都呈现出一个较高的水准。加拿大在冰雪文化的推动方面,弱化竞技,强调娱乐,谋划“夏季项目冬季化”,以及人和动物共同参与,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上,都下足了功夫。
在专家发言结束后的学术交流时间,程志理说了几个论点,习总书记说的“三亿人上冰雪”,蕴含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期许,通过北京冬奥会所具备的示范性或者样本性,以及冬奥会遗产利用的带动效应,为国家的产业调整、地域的经济振兴提供助力。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中后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出现劳动力人口迁移、土地闲置、经济疲软等等发展中的困境,如何重振东北经济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北京冬奥会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理路,其实也是拉动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程志理说到曾经主持的一项体育旅游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从“马拉松热”现象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体育旅游一体化”作为文化消费的特征。体育产业在欧美产业类别里有其独立性,基本是以包装运动员带来的五大收益,体育赞助、电视转播、冠名权、特许商品开发和门票。我们国家体育体制处于转轨时期,职业体育运动有待发展,以包装运动员呈现的竞技表演的体育产业收益,国际比较还相对较低。职业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诸如体育经纪、新闻传播、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还远远不足。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都被政府定为“十三五”期间需大力发展的生活服务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旅游业与体育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两大产业都有重要意义。体育旅游应该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发挥体育功能,以旅游作为载体,使体育资源成为旅游吸引力,以及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对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与旅游在文化行为上具有一致性,作为个体文化消费行为同一性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观赏、竞技参与和运动体验为特征的个体文化消费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利用自然环境,在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和新疆北疆等高纬度地区,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旅游,是拉动诸如交通、餐饮、住宿等体育产业规模效应的最佳时机。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后,也提出过“北冰南移”“跨项选材”等操作思路,从实践情况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真正有实践价值的,恰恰是如何利用冰雪运动的大众化娱乐的自然环境属性,把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传统做大做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文化消费的心理期许,从而拓展东北地区冰雪文化消费,拉动东北经济发展,甚至是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地域发展的交通、配套等基础问题。程志理是从利用纯自然环境的旅游产业发展路数展开来分析的,张贤亮在银川郊外贺兰山下建影视基地,以“出售荒凉”为营销方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文化消费。
体育运动的繁荣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方式。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健身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